近日,湖南省副省长蔡振红在湘江新区调研人才管理工作。他强调,要为人才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帮助人才的科研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形成产业,进一步优化引才、留才、富才的环境,努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蔡振红先后走访了猪八戒网、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威胜集团,实地了解企业在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对新区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措施和成绩给予肯定。【详情】
作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和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湖南湘江新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激发内生动力、加速新区进位争先的战略举措,打造人才高地,为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详情】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明年4月起统一实施
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上海将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工作。2017年4月1日,全国统一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这是日前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消息。
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决定,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减少重复审批、避免监管漏洞、提高办事效率,原“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以下简称“两证整合”),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组织实施。【详情】
省科技特派员李安平:农副产品鲜销护航者
技术攻关:竹笋保鲜期延长近二十倍
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的炎陵,森林覆盖率达83.55%,竹笋资源非常丰富。可由于新鲜竹笋离体后呼吸强度加强,木质化速度非常快,鲜销期只有1~3天,广大村民常常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量竹笋被浪费掉。为延长鲜笋销售期,一些不法分子常常超量、超范围添加防腐剂,也让“毒竹笋”成为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巨大阴影。【详情】
山洞整改:黄桃贮藏将进入“新境界”
平乐乡是炎陵县黄桃的主产区之一,平乐黄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近几年许多农民依靠种植黄桃达到了脱贫目的。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提高,如何将大量的黄桃及时销售成为了一个关键难题。而黄桃产期正值盛夏,不耐贮藏,货架期较短,因此黄桃的保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详情】
科技服务:倾囊相授先进技术和经验
今年6月,参加了李安平黄桃加工前后贮藏保鲜措施培训的农民们纷纷表示“被洗了脑”。原来他们不但听李教授介绍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经验,而且还明白了许多自己平时忽略的不利于黄桃贮藏与保鲜的坏做法,“真的很有针对性,太实用了”。【详情】
高校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
新闻背景
“网络可以解决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大学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我们的大学是否足够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关注他的品格、兴趣和潜质?”“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略显不足?”不久前,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多位学者指出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若干功能中的重中之重。近日,人民日报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问,直面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难点与痛点。
招 生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高校招生是受到争议和批评的。质疑主要体现在:招生是否足够公平公正,尤其是自主选拔是否沦为腐败滋生的土壤;招生何时不再成为大学“掐尖”的战场;招生选拔是否足够科学,大学能否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选拔到在特长、兴趣方面适合学校的人才等。【详情】
培 养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对此表现出了忧虑。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10年前,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但遗憾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越少。由此看来,正是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扼杀’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谈道。【详情】
评 价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陆续对几十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的新闻引发关注。学校对于学业无法达到要求的学生依法依规进行退学处理,本为常理,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在我国此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和淘汰机制。【详情】
湘潭58位优秀人才获表彰
10月14日,湘潭市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马秋成等58位优秀人才受到表彰。
为表彰一大批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湘潭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湘潭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马秋成等5人“湘潭市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第二批)、丁伟平等5人“湘潭市杰出企业家”(第二批)、王水清等10人“湘潭市文化名人”(第二批)、王姝等4人“湘潭市教育名师”(第二批)、吴勇军等4人“湘潭市医卫名家”(第二批)、王恩玮等15人“湘潭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第二批)、刘哲等10人“湘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第二批)、王晓芳等5人“湘潭市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第一批)荣誉称号。【详情】
湖南戏曲人才培养从校园抓起
振兴戏曲艺术关系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关系民族精神维系传递。近年来,湖南省稳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构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产生了良好反响。
据了解,湖南有湘剧、花鼓戏、昆曲、木偶皮影、阳戏、渔鼓、祁剧、澧水船工号子、侗族大歌等4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1个省级项目、47个市(州)级项目、64个县(区)级项目在全省近200所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参与师生近15万人。共有15个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12个市(州)级项目编写了教材与课外通俗读本;有17个国家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7个市(州)级项目在24所中专、高等(中等)职业学院开设了相关专业,1.2万人参与学习,成功培养专业人才近2000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