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新时代的新农村是什么模样?63年前,现代作家周立波以家乡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为背景,创作出传世佳作《山乡巨变》;如今,在这片“巨变”后的土地上,一群青年人才正接续向世界演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精彩故事。
清溪村里来了“虾博士”
“3年多,龙虾产值翻了3番呐。”站在千亩虾稻示范基地前,国联(益阳)小龙虾种繁公司总经理李斌话中透着些许得意。从龙虾育种到端上餐桌,曾经觉得小龙虾“难登大雅之堂”的他,如今成了把小龙虾产业带进世界“第一梯队”的“虾博士”。
尽管博士期间攻读方向是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领域,但齐鲁汉子李斌对小龙虾曾经接触甚少。一次与友人饭桌上聊天,对方问他:“你知道小龙虾有多火吗?”李斌听后虽不以为然,内心却已悄悄埋下了种子。
2020年,国联水产集团安排李斌驻清溪村半年。在此期间,李斌天天与小龙虾为伴,发现小龙虾独特的肉质、性价比和口感相比其他虾类有着“无可替代性”,原计划的半年派驻因此变成了3年。吸引这位水产博士留下来的,除了让他付诸全部精力和情感的小龙虾,还有清溪村乡村振兴锦绣上的“诗和远方”。
李斌介绍,该基地是国联与益阳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生态农场,“一季稻一季虾”模式既守住了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挖掘了土地的更多潜能。接下来,团队将致力于“两季稻三季虾”。
在李斌看来,如何让全国产值已突破4500亿元的小龙虾产业打通“任督二脉”、迸发更强能量,唯有从科研中获得答案。眼下,一支90后科研团队已扎根清溪村,成为李斌“虾版图”的动力引擎。不久前,国联(益阳)小龙虾种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全球首家获得ASC小龙虾养殖认证的企业。
“我们基地的小龙虾种苗是人工繁育,生产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从形态学上看具有钳子小、尾巴大、肉更多的特点。”李斌补充道。
目前,李斌正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小龙虾养殖模式,致力畅通优化技术、产品、渠道全产业链和集群化发展水平,真正打通从养殖到餐桌的“绿色通道”。他还信心十足地和记者约定了期限:“有望明年。”
希望就在目之所及的千亩稻虾基地上,也在李斌梦想的“山乡巨变第一村”。这里有现代化新农业、高素质新农民和欣欣向荣新面貌,共同绘就出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新画卷。
农民当上书屋主理人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走进立波书屋,仿佛置身于《山乡巨变》里的邓家屋场。泡一杯香气四溢的擂茶,挑一本心爱的书籍,现实版“向往的生活”扑面而来。这家书屋的主理人是卜雪斌,见到记者时,他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其打个招呼进了里屋,不一会儿便换了身干净的行头坐下,与记者攀谈起来。
卜雪斌家往上三代都生长在清溪村,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立波先生的故事,长大后时常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后来每到儿子放暑假,卜雪斌还会带他骑摩托车去6公里外的图书馆看书,两人一待就是一天。
卜雪斌最爱看金庸小说《雪山飞狐》,快意江湖的英雄气概令其称羡,而彼时的他也带着憧憬去了更大的城市闯荡。“年轻时,我非常向往大城市,想找寻心中的‘诗与远方’,没曾想回过头看却近在眼前。”2019年春节返乡,卜雪斌发现家乡居住环境更好了,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砖瓦房变成了小洋楼……立波先生对新农村的畅想已然照进了现实。
卜雪斌决定留下来。他开了一家擂茶馆,6元1杯,生意好的时候,1天能卖100多杯。“光喝茶太单调,要是能坐下来有本书看就好了。”得知村里要建书屋,他兴致盎然地去打听。2022年5月,在清溪文旅集团支持下,村里第一家书屋——立波书屋正式建成。从此,卜雪斌负责打理书屋内陈列的周立波创作及描写周立波生平故事等内容的4000多册书籍。
外地来这看书的读者小到7岁、大到98岁,他们坐上长板凳沉浸品读。也常有左邻右舍手摇蒲扇在此谈天说地,畅想美好未来。如今,王蒙、艾青、梁晓声等21人分别冠名的“作家书屋”已入驻清溪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卜雪斌一样当上了书屋主理人。
“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卜雪斌说,在外闯荡几十年没找到的生活真谛,回到家乡后终于找到了。他和乡亲们在村里吃上了“旅游饭”,见证了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蝶变,也参与并享受着乡村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农场主勇当家乡“推荐官”
邓旭东的家庭生态农场掩映在群山碧水间,散养的走地鸡满山遍野。它们或悠闲踱步,或嬉戏追闹,然而定睛一看,其脚脖子上都戴着一样的“脚环”——这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实时监测鸡群健康的“软利器”。
这位90后农场主笑起来阳光腼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省人大代表、清溪村党总支委员。然而4年前,他却是在奢侈品行业小有名气的钟表评测家。为何放弃大城市光鲜的生活返乡发展?邓旭东调侃说,自己是被“骗”回来的。
“骗”他的人正是该村村支书贺志昂。年轻时曾在外做过泥工、搞过运输,还与人合伙当包工头、开建筑公司……生意越做越大,贺志昂也越跑越远,但背井离乡的岁月里,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召唤。2008年,贺志昂放下生意回到清溪村,从便民服务员到村主任、村支书,他将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家乡。
贺志昂深刻意识到,清溪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多有作为的年轻人回来。彼时在外混得风生水起的邓旭东成了他拉拢的重要对象,便开始对其实施各种“诱惑”,甚至把其父亲搬出来当作邀约的“筹码”。看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邓旭东思乡的心也终于按捺不住了。
走在一步一风景的清溪村,邓旭东找到了心中久违的踏实。回乡后,他时常架起手机,迫不及待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风景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让新时代“山乡巨变第一村”成为热门旅游地打卡第一村。
现在,邓旭东和父亲一起流转家附近60亩山林做起了家庭生态农场,有数百只散养走地鸡,种了山茶树、果树,树下建蚯蚓仓,农产品订单供不应求。不仅如此,出于职业“嗅觉”,他还创新推出研学等体验式农旅活动,将周立波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
上个世纪,周立波离开贫瘠的土地出去闯荡,功成之后重返家乡,带领村民一同发展的故事在清溪村口口相传。“立波先生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每个清溪村孩子的心中,等到长成参天大树,就会像先生一样想着回来建设家乡。”邓旭东说,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有无限可能和机会,如今让他颇为自豪的是,自己开始“活在别人羡慕、向往的生活里”。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